close

 


哭泣的古牆


哭泣的古牆


哭泣的古牆


 



 


歷史沿革:





台灣府建城始於清世宗雍正三年(西元1735年),當時的規模是自大東門起至媽祖樓止,


      東南北環圍,周長二千六百六十二丈,柵間計開七門。其後,由於防禦上的需要,屢有加



植刺竹,加高木柵、另植綠珊瑚以及添建小西門之舉。至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


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城址,改建為土城,並建磚石城門樓八座,大東門(迎春


門)、小東門、大南門(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鎮北門)、大西門(鎮海


門)、小西門等八門。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以後,台江內海淤塞,漲成陸埔,逐漸成


為無險可據之地。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抗官事件,官府為了安定民心,於道光十五


年(西元1935年)及次年,在府城東西添建了外郭(或稱月城)。西側的外郭在大西門


外,計建三門;東側的外郭在大東門外,並設三門,分別為永康門、東郭門、仁和門。另


建銃樓兩座,其中一座因位於府城的東南,為八卦的巽方,所以額題「巽方靖鎮」,也就


是巽方砲台。 (資料取自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


 



 




 


巽方砲台興建於西元1836(清道光16)


為保護城外的住民商家


於府城大東門增建外牆


建南北銃樓兩座


南邊的巽方砲台位於府城東南


為八卦的巽方 又名「巽方靖鎮」


 



 


『巽方砲台』位於林森路旁


日據時代城垣毀棄 砲台荒蕪


西元1949(民國38)


修禪院承租該區土地


把砲台納入庭園南側


並整建維護


變成修道院所有


 


 



 



 



 



 


巽方砲台俗稱鎗樓


為台南市僅存的內陸砲台


銃是一種口徑較小的火砲


統樓便是以發射統砲為主的砲台


 


 



 


砲台的形狀呈現方形


中間有一大拱門


上方橫額為「巽方靖鎮」


有階梯可上砲台上方


 





 





 


 


階梯旁是用三合土填縫的咾咕石牆


這種建築方式常見於許多古蹟








 



 





 


巽方砲台因承租於修道院


砲台竟出現修禪院的字樣


 


 



 


 


無砲的砲台


所以哭泣


 


銃樓無端竟成修禪


所以哭泣


 


咾咕石牆拒絕不了彩妝


所以哭泣


 


古蹟納為禪院


所以哭泣


 


文化遺產竟成這般


所以哭泣


 


 


幸存


古牆黑灰間


大地撫育的小草綠葉


朝夕相伴


即使無名


亦勝人間癡憨


 


 


~~~~~~~~~~~~~~~~~~~~~~~~~~~~~~~~~~~~~~~~~~~~~~~~~~~


附記:


 


哭泣的是我


不是古牆


 


幾位格友的回應都認為


百年征戰後的砲台


得歸修禪


禪音朝夕相伴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我也深以為然


 


只是我的哭泣不是為此


而是古蹟的維護(它是三級古蹟)


怎可如此草率


古蹟竟成租地


又無任何規範


讓承租者得以在幾百年古蹟上


加上明顯以為是私產的字眼


各位不覺


禪院私自加上的字眼(最後第2張照片)


與上方古石牌「巽方靖鎮」


是何等的不搭


是如此的不倫不類


 


這行為在國外早已觸法


再怎麼說古蹟


必是公共財


不管是租賃或其他行為


都不得加以變動


這樣的行為與掠奪欺騙何異


又假以修禪之名


 


說的有點激動


請各位諒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