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ient 的Celtic族大遊行(2)家庭篇

celtic民族起源於
西元前1500年德國西南方
為中歐青銅器時期的代表
是以同姓氏的宗族、部落為中心, 向外擴展
版土最遠曾到東方的小亞細亞(現在的土耳其)
以及西方的西班牙的加利西亞
不列顛群島(蘇格蘭、英格蘭、愛爾蘭等地)
今蘇格蘭、愛爾蘭、威爾斯
西班牙加利西亞
法國布列塔尼半島
以及加拿大、美國、澳州等地, 皆有克爾特民族的蹤跡甚至後裔



celtic民族一般人的印象中
以為是愛爾蘭、蘇格蘭
事實上凱爾特民族的範圍頗廣
包括英倫三島,英國、愛爾蘭、蘇格蘭、英格蘭、威爾斯
及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西班牙的加利西亞、阿斯塔里亞等地
數百年來
被英國人迫害和飢饉荒年
蘇格蘭、愛爾蘭,大舉移民美國,成為美國白人最大的族群(約4千萬人)
19世紀
celtic音樂就已是美國音樂的主幹
特別是美國民謠和鄉村歌區
20世紀的60年代,抗議歌后瓊 拜爾(Joan Baez)
康妮 朶彿(Connie Dover)的歌曲
仍充滿愛爾蘭、蘇格蘭風
旋律優美
充滿了鄉愁和自然風的居爾特(Celtic)音樂
成為全世界喜歡大自然及世界音樂人士的最愛
近半世紀以來
凱爾特音樂人的天份和居爾特音樂的魅力 處處展現

布列塔尼半島
隔著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對
西元1532年才成為法國的領土
時至今日依然可嗅得英格蘭的氣息
布列塔尼人的祖先
西元五、六世紀從英格蘭渡海而來的塞爾特(Celts)人
至今仍穿著傳統服飾及沿襲獨特的習俗
當地的小酒館或咖啡廳仍然可聽到布列塔尼語(Breizh)
與英國的愛爾蘭和威爾斯語很接近



能親自目睹
世界最大的
celtic民族大遊行
心裡是非常感動的
各家族
各聚落
攜老扶少
傳統服飾
風笛音樂
族群旗幟
無一不讓我感動
只差未落下眼淚



穿戴蕾絲帽飾的女人
及一身黑夾克、長褲、寬邊黑帽的男人
永不褪流行
五月至九月有許多的傳統節日
此時造訪更能目睹居民穿著傳統服飾慶祝
參與他們的慶典
沉浸於布列塔尼的氣息中




celtic音樂
可分抒情的慢板
以及舞曲的快板兩種
慢板通常帶有哀傷的情緒
屬於敘事、寫情、或是寫景的內涵
總帶有鄉愁、離情的色彩
舞曲則是celtic人
農閒、聚會、節慶時最為常見的曲風
電影《鐵達尼號》二等艙裡的狂歡
或是風靡全世界的《大河之舞》舞作
皆是屬於這類音樂
celtic民族特有的傳統樂器
包括吹奏的風笛、口笛
撥奏的克爾特豎琴
以及打擊樂器布蘭鼓等

您發現了嗎
我從未見到有任何音樂演出
不管古典現代
或搖滾爵士
可以如此融合各年齡的樂手
男女老少
一起呈現屬於他們的音樂
這不只是音樂
是一幅畫
是一個家庭
一個團結融合的民族
被迫四散而居的民族
雖未能獨立建國
藉著家庭 家族
延續擴散種族的生命
文化傳統得以傳承
在融合天與地之間
在每年的特定日子裡
永不忘記家族的團聚
渺小的我
除了感動
我只有尊敬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L'Orient 的Celtic族大遊行(1)隊伍篇

L'Orient
曾是法國第二大商港
二戰被英法的飛彈夷為平地
因此這裡是新建重建的都市
沒有古蹟
卻正好重建後的寬敞大道
廣場公園
成為celtic族
每年聚會遊行
各家族緊密結合的場地



每年8月的前10天
幾乎散居世界各地的celtic族群
都會組隊回來L'Orient
參加celtic族大遊行
很幸運
今年我剛好在這城市

拍了約2000張照片
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感動這
不能組成國家的民族
被迫四處流離的民族
能完整保留
自己的文化
音樂 服飾
各家族的特色


各自打拼於世界各角落的族群
還能共有這寶貴的10天
聚集在這戰後重建的城市
除了展現各家族的
隊伍 旗幟
舞蹈 音樂
之外
大概也蘊含著
如同這被炸毀的城市L'Orient
得以浴火鳳凰般重生
Celtic族必將再度發光發熱
展現其種族強韌的生命力



這裙擺裡
是否有?................


各式風笛
是celtic音樂的生命

好美好亮麗的裙擺



舞蹈 節拍配合著
行進中演出的音樂
是百分百的celtic



今年參加celtic遊行的隊伍
有70隊
快門按的不亦樂乎
待下篇繼續與各位格友分享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St.Cado---上帝的一顆眼淚

Saint Cado
小的不能在小的村莊
地圖裏也難發現



是
布列塔尼的
一顆明珠
上帝的一顆眼淚


孤立的小島上
只有幾戶人家
卻有一坐
美麗莊嚴的教堂
和
渾然天成的壯麗風景



小島
僅靠這曲線幽雅的
人工長堤
連續著外面的世界
靠立堤堰的老婆
突然溫柔美麗起來



住在這裡
是何等的幸福
人間天堂
世外桃源呀






小小的孤島
無限的魅力
我會再來的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petits bateaux













漫步布列塔尼
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原野麥田
起伏蜿蜒的鄉間小路
處處是風景
海岸綿延 湖光山色
更是美不勝說
鼓風揚帆的船
是一種壯闊情懷
悠遊海上與浪共舞
是一種生活浪漫
而停泊岸邊的小船
卻是
一種寧靜
一種安祥溫暖
一種想家
回到家的感覺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Carnac

Carnac
是法國莫爾比昂省的一個市鎮
屬於洛里安區屈伊伯龍縣
該市鎮總面積32.71平方公里
2009年時的人口為4362人


Carnac位於
度假勝地Belle-ile
與Morbihan中的小鎮
海灘也相當美麗出名
但最著名的卻是當地
史前巨石陣
可以說是史前巨石文明的博物館
四處可以看到史前巨石遺留的痕跡
附近大約有超過百處史前遺址



歐洲的巨石遺跡
最有名的是英國Salisbury附近的stonehege
類似的史前巨石文明
法國也有許多
從巴黎一直分佈到南法
其中最有名且壯觀的
就是位於布列塔尼的Carnac

Carnac巨石林
位於法國布列塔尼carnac村周邊
緊密的石器時代遺址的總稱
由石陣、支石墓、岩冢
和單獨樹立的獨石組成
當地有3000多塊史前布列塔尼
凱爾特人(celtic)居民樹立的石頭
石頭均產於本地
是世界上最大的史前石陣

其中最有名的
是位於鎮北的石陣
這個陣列非常的整齊
傳說是羅馬的兵團到這邊
受到當地神明的懲罰變成石柱
這只是傳說
因這些石柱佇立的年代
金字塔都還沒建立


石陣分成三塊
Menec 、 Kermario 、 Kerlescan
都約100公尺寬
Menec石陣約有1160公尺長
由十一排石頭排列出來
Kermario則有1300公尺
Kerlescan約800公尺
非常壯觀
根據研究
三個石陣很可能是連在一起
由於以前並沒有保護古蹟的概念
這三個石陣中間分別被兩條路隔開
再加上當地古時建造房
常被居民搬回利用
這巨石林都是倖存到最後的

老婆興奮拍照的滑稽表情

美麗不是天生的
是文化潛移的
看這兩位法國少女
多會打扮自己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la trinite sur mer


Trinite 位於
布列塔尼
Morbihan海灣
是一個怖滿遊艇的迷人碼頭



形形色色
色彩豔麗的大小遊艇



很喜歡這空蕩
卸帆船桅
高舉入雲
蓄勢待發
準備出航的感覺


還有付費遊港的小艇
迷你可愛

海鷗
永遠是碼頭
最忠實的朋友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petite chapelle

布列塔尼
於我
無異人間仙境
住在人口稠密的台灣
只要有機會 時間出國
布列塔尼永遠是第一選擇
而且樂此不疲

除了海洋岩岸沙灘
一望無際的原野鄉間
迷住我的celtic文化
好客的種族
純樸的居民......................

渾然天成
不矯作的世紀風情
遍佈四處
仿佛
天地之間
它本就該在那裡似的


我並非教徒
可是這裡的教堂
卻深深吸引我
常讓我徘徊默禱
建在潟湖沼澤地上
的鄉間小教堂
左邊刻上的年代1785
是教堂始立之時
右邊1958
是重建的年代
簡單明瞭
卻又充滿濃濃的人文氛圍


教堂的彩色玻璃
呈現的是天國的色彩
這小教堂
琉璃的鑲嵌
營造出的
卻是更接近人間
的溫暖
寧靜


聖母的庇佑
恢藍的蒼穹
聖潔的祭壇
忙碌的人們
暫歇息
感謝上天付予的生命
在家
廟宇是鄉土的情懷
血脈的依歸
這裡
教堂
是遊子的寧靜
心靈的憮慰
附註: cathedra 大教堂 在大都市 有主教或紅衣主教駐留 如notre dame de paris
eglise 城市裡的教堂
chapelle 鄉間小教堂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美景天成

布列塔尼
面積略小於台灣


幾經戰亂
卻仍能保持
中世紀以來面貌
自然景觀
四處可見
開車在布列塔尼旅行
實在是非常遐邇的事


法國
自16世紀併吞了布列塔尼公國
一直很擔心此地的獨立運動
懷柔政策不曾間斷
稅法的優惠
自治的寬鬆
教育 交通
重大基礎建設..............
.................................
讓布列塔尼稱為人間天堂
一點也不為過


我直接感受到的是
這裡的高速公路 國道
從不收費
比之在南法 蔚藍海岸
一天最少可節省50歐以上的過路費
我這外國人
變成直接受惠者
開車
其樂無窮

驅車在平坦大道
或起伏的鄉間小道
最令我感動的是
天際間只有美麗的風景
一望無際的視界裡
從未見過一根煙囪
長久以來
布列塔尼
就只有農業 畜牧業 魚產捕撈業
這樣的堅持
留給我們最大的遺產
千萬年不變的美景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St.Malo

聖馬洛瀕臨英吉利海峽
是布列塔尼區西北最有名的海港
控制大西洋海上交通的門戶
12世紀時成為海盜集中的大本營
現為海濱渡假勝地

中世紀修築堅固的石頭城牆
環繞古城區做為防禦工事

聖馬洛瀕臨英吉利海峽
在大航海時代孕育出許多探險家
貿易商以及海盜
聖馬洛獲得當地政府許可
可以對敵船進行掠奪
只需上繳一部分的戰利品
聖馬洛海賊驍勇善戰 神出鬼沒
歐洲水手無不聞風喪膽
現今城內的商店還掛著海盜旗
反映昔日的風光
聖馬洛曾狂妄地宣布
「我們不屬於布列塔尼公國,也不是法蘭西人,我們是聖馬洛人!」



二次大戰盟軍諾曼地登陸戰役
聖馬洛遭砲火猛烈摧殘幾成為廢墟
戰後法國政府撥付龐大經費修復
雖不全然是原本建築
仍然保有原始景觀風貌
二次大戰面對德國
法國人寧可投降
自巴黎撤退 古城獻降
也不願其文化遺產遭破壞
2戰 除了濱海地區
法國是戰爭摧毀城市最少的國家
法國2010年的觀光收入排名世界第三
達460億美元
觀光人次達7千7百萬


聖馬洛著名的人物
發現加拿大的雅克卡蒂亞(Jacques Cartier)
說服法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ois I)籌組探險船隊
向西航行尋找傳說中通往中國的航線
希望發現新大陸的黃金
兩二次航行雖未找到中國
卻發現加拿大
加拿大遂成法國殖民地
法國的諺語:”Faux comme les diamants du Canada” (As false as Canadian diamonds)「像加拿大鑽石一樣虛假」
指的是
Jacques Cartier於
1541年第三次航行
因急功好利
將加拿大的雲母及黃銅等礦石攜回
誆稱鑽石與黃金
鑑定後並非真鑽
從此卡蒂亞名聲掃地
失去國王信任


聖文森教堂是聖馬洛歷史最悠久的教堂(左圖)
教堂尖塔與聖馬羅旗幟齊飛
海盜標誌(下圖)



古城內的屋舍 道路 建築
大多由堅硬花崗石砌而成
在彎曲的巷弄漫步
感覺歲月斑駁的痕跡


聖馬羅舊城內街道
假日擠滿觀光客
等著買冰淇淋的人
擺成長長的隊伍

最吸引我的
還是街頭藝人的表演


傳統Celtic的樂器
拉出美妙的音符
我端詳好久


老婆卻喜歡這些街頭畫家
還買了好幾幅畫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孤城流水●小橋人家









布列塔尼
處處有美景
這片山水
令人喜歡
懷念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鹽花的原鄉----Guerande
鹽花的原鄉----Guerande
鹽花的原鄉----Guerande

網路照片
Guerande鹽地位於大西洋沿岸
法國不列塔尼半島南方
是Loire 河和Vilaine河的出海口
之間所形成的溼地

1979年被法國政府認定為特別保護區
1991年時被定為經濟生態保育區、鳥類生態保育區
鹽地也被 RAMSAR 認定為國際重要溼地


Guerande的鹽花(Fleur de sel)之所以珍貴
是因漂浮在鹽田水上的鹽花
特別脆弱且不易採收
只能用人工採取
鹽花的收穫必須在非常乾燥氣候
太陽曝曬和乾燥東風吹襲的午後進行
重量極輕
漂浮在鹽田表面的最上層
未沾染過泥土
顏色呈現純白色
其結晶為中空的倒金字塔型
鹽民以lousse à fleur(類似耙子)手工收取
其特殊並且困難的收穫條件(天候)
以及稀少的產量(每50平方公尺的鹽田才能結晶出不到500公克的鹽之花)
擁有淡淡的紫羅蘭香味
極其珍貴
為鹽之后冠

鹽花(Fleur de sel)專賣店

Guerande
蓋朗德是法國大西洋羅亞爾省的一個市鎮
毗鄰大西洋
2001年人口約13,000人

Guerande葛宏德古城
位於中世紀防禦用城堡
所築成的1300公尺城牆之內


Guerande古城內
隨著繡球花配色的門窗
法國梧桐也長的茂盛
充滿古意


Guerande城內的教堂
Collégiale Saint-Aubin de Guérande


老婆威嚴依舊



Guerande古城內
到處都見得到
保存良好的
中世紀古蹟老房

這棟是最具中世紀末
建築特色的大宅第
可惜未開放參觀



Guerande的老街小巷
因應不停踴入的觀光人潮
開了不少餐廳 特產 文創商品店
想停下休憩 喝杯咖啡
卻幾乎家家客滿


看這Guerande古城內的建築語彙
是融合現代與中古
五顏六色
卻各得其所
散發出無窮魅力
念天地之悠悠
卻也讚嘆
人類無盡的創造力

法國是個觀光大國
卻也因髒亂詬病於世
Guerande
卻異常乾淨整潔
原來當地不少居民
自動自發在維護這古城
更令我驚訝的
清潔街道 掃除狗便的
還是年輕貌美的美媚呢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搬家
搬家
搬家

生命裡
搬過幾次家
第一次搬家
由老家土殼厝搬到
生平第一次購屋的小公寓
小兒在這裡長大
雖很累卻很高興
對生命充滿了喜悅希望
第二次搬家
由公寓到透天厝
也很累
忙了一個月所有才就定位
小女在這裡誕生
心裡更是充滿了滿足感
打拼好久
總算有斯土
小兒小女有了個小花園
最後一次搬家
更大的房子
兒女卻為他們自己打拼
反而家卻比以前空蕩許多
不過卻心裡面感到安慰的
從他們身上
看到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家
已是所有家人心靈的寄託
家門也會為家人永遠開啟的


可是
這次搬家
是虛擬的
不會累
卻怎麼也提不起勁
yahoo永遠給的答案
網路異常稍後匯出
雖是虛擬
仍然有了好多朋友
大概很多
都會緣盡以此
唉
順其自然吧


網頁搬家
要說有什麼好
就是備份資料時
讓自己回顧以前
一張張舊照片
總會喚起點點回憶
臉上不自己的起泛起絲絲笑意
這老教堂
就在往Cancanau的路上
已忘了名字
這形狀顏色
斑駁卻驕傲的挺立
跟老婆不怒而威
很速配




各位格友
稍待片刻
我的布列塔尼
還有許多等我去記述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布列塔尼的晚餐
布列塔尼的晚餐
布列塔尼的晚餐

布列塔尼人
是古老民族Celtic的後裔
完全不同於法藍克民族
有自己的文化 語言 音樂 舞蹈 生活方式

是個熱情 有善
注重家庭又好客的民族

晚餐
常是由天亮
吃到天黑
七點開始喝餐前酒
等到甜點上來時
已是晚上10點
太陽才剛下山


晚餐超過4小時
是正常的

喝4種酒
也是正常的
您看
這位東方女性
主菜還未上桌
已經懵了

雖說晚餐持續四小時
卻也絕對不會無聊
永遠會有聊不完的話題

加上酒精的催化
歌哉 舞哉
好不熱鬧
紅酒+無話不說+愛走路
成了法國矛盾
法國人進到肚裡的熱量遠高於其他國家
心血管的疾病
胖子
自殺者
卻是全世界最低的
這就是有名的法國矛盾

從布列塔尼回來
也快一個月了
還在想念
特別是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晚餐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安息吧 ● 安妮
安息吧 ● 安妮
安息吧 ● 安妮

喜歡布列塔尼
每次安排出國
一定會來這裡
可是
要慢慢習慣沒有Annie的布列塔尼

就像也需
慢慢適應沒有yahoo部落格的日子
沒有yahoo可以搬家
沒了Annie
好友Michel 已不知如何生活
非常非常擔心
沒了Annie
布列塔尼的天空
多了點哀愁
仿佛聽到Annie爽朗的笑聲
迴盪在空氣裡

larmor baden
的小墳地裡

Annie
靜靜的躺在這裡

留下女兒與先生
無邊的思念
Annie 下次再來看妳了

告別Annie
到旁邊漁村的小市集走走

乾淨的市集
沒有吵雜與異味

連漁獲也是新鮮無比

我最喜歡
布列塔尼的香料
還有這新鮮濃郁的fromage
是我難以忘懷的美味

可愛的姊妹花
怎能不按下快門呢
想念 布列塔尼
na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